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的再制造产能为发动机11万台,变速器6万台,发电机、起动机100万台,总产值不到25亿元。与此相对比的是,到今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000万辆,假如有一部分备件采用再制造产品,那么再制造产品需求将超过30亿元,也就是说,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目前面临的缺口相当大。在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是什么阻碍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呢?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介绍,多年来社会车辆报废时,五大总成只能卖给当地报废汽车拆解企业,不能直接卖给再制造企业。致使再制造企业原料来源单一,来源渠道受到限制,很多可用资源不能得到及时回收利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此外,国务院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必须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所以,《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修订迫在眉睫。
“行业政策制定相对落后,产品内外销渠道不够畅通等也制约着行业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经济发展研究分会副秘书长韩广说。资源渠道不畅、产量低下、政策滞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完善。
有专家认为,可以采取在我国几家再制造技术应用较早的企业,进行试点的方式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试点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对他们的再制造产品进行监测,得到对再制造企业的基本要求、再制造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等关键数据,从而为国家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另外,国外再制造技术比我国早发展几十年,从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加工设备,到供销和售后服务,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经验,形成足够规模。我国再制造业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促进再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
据何炳光透露,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正在按照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国家再制造产业发展。主要考虑九个方面:第一是宏观指导;第二是规划引路;第三是试点探路;第四是政策支持;第五是监管保障;第六是自主创新;第七是标准准入;第八是法规规范;第九是提高意识,动员全民,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再制造产品的接受程度,形成愿意用、敢用、会用再制造产品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