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下旬,河南爆出“质量门”,由于监控不力,将含锰大幅超标的汽油流向了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海南“油品门”事件再次将民众对中国油品质量的拷问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油品价格、油品质量问题对于国内民众来说可谓是息息相关。撇开国内两大巨头垄断的成品油市场不谈,日益巨大的中国汽车后市场润滑油行业也被跨国石油巨头盯住,中国行业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nload="javascript:if(>500)=500" align=center border=0>
国III与国IV排放标准的比较
国IV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亚太地区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越北美,其中中国市场成长最快,年销售额增幅达到两位数。壳牌润滑油亚太区副总裁蒂姆·福特更是表示,据预测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润滑油市场。
在汽车市场持续旺盛的良好前景下,国IV排放标准的大限也已来到,今年7月1日起,国IV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中国将正式进入时代。国IV标准已经在北京、上海两地提前实施,在改善两地空气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了解,目前北京机动车“国Ⅴ”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相关准备工作已经提上日程,预计2012年前后,北京机动车排放标准将从2008年实施的“国Ⅳ”升级为“国Ⅴ”。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IV标准在全国推广势在必行。
润滑油“出路”在技术
国IV标准的实施除了对成品油环保排放标准技术要求更高外,受此关联的还有另一个油品行业链——行业,受冲击将较大。在“国IV”大限来临之际,润滑油行业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笔者认为,曾经横扫市场的低质低价汽车润滑油以及各大“山寨”(假冒)润滑油都将遭遇一场生死考验,对于部分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定位中高端的企业将会迎来新生机。
据龙蟠石化公司营销总监秦建分析,全国产品的整体平均水平基本处于CF-4级别甚至更低的CD级别。此类级别润滑油仅可满足欧Ⅱ标准,如果国IV标准实施,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只有极少数润滑油企业的CI-4级别等才符合国IV标准。
标准的强制推行将给润滑油带来更多技术上的挑战。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基础油一般都是过滤后的原油,降低其中含硫成分是很困难。目前润滑油低硫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添加剂中硫的含量。这种降低的手段可通过EGR(废气再循环)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 两种技术来实现。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目前状态下,绝大多数企业在现有生产线生产出符合国IV标准标准的润滑油成品几乎不可能,因为生产设备是跟不上要求的。企业若要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国IV标准,使产品性能达到新标准的要求,在现阶段生产的设备上安装先进技术设备,方可满足国IV标准的要求。但目前,这种技术中国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核心技术需从国外引进,这需要不少资金成本。我们可以预见,一些规模小、资金匮乏的小企业以及靠“山寨”(假冒)润滑油为生的“游击队”将是致命的一击;政策法规的推行无疑推动了润滑油行业的技术革新进度;润滑油市场或面临行业的又一次洗牌和整合。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Ⅳ”时代,走中高端的民营油企更有望打破国企长期的垄断。实行排放标准之后,柴油车必须使用CI-4、CJ-4等级的柴机油、轿车必须使用SM等级的汽机油,这些润滑油产品,使用的基础油都必须是Ⅱ、Ⅲ类的基础油。对于两大巨头中石油、中石化来说,未来唯一的选择是从国外进口Ⅱ、Ⅲ类基础油资源,用于生产适合国IV标准的高档润滑油。
龙蟠石化秦建认为,民营高端润滑油企业近些年来在使用基础油方面都是走进口渠道,若生产满足国四标准的润滑油,中石油、润滑油产品成本就会增加,价格成本优势会降低,这对于民营润滑油企业和外资润滑油企业抢夺润滑油市场将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据了解,现阶段,在国内润滑油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处于低级别产品生产水平,有能力生产API标准中高级端产品的企业并不多。随着标准的实施,润滑油生产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级别,适应未来环保经济发展形势,才能立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