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济学家喜欢把电能消耗看作是一把衡量经济热度的标尺。
春节过后,滨州市最大的建材企业——滨州山水水泥公司就一直处在满负荷运转之中,“原来的输电专线已经难以负载,前几天滨城区供电局刚刚给我们更换了线缆和变压器。”滨州山水的办公室主任谢增才告诉我们,“现在山水已经是滨城区最大的用电企业,算下来每年的电费超过4000多万元。”
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了企业的一组经营数字:今年1至5月份,企业实现利税4200万元,同比增长1976万元,增幅达78.75%;企业利润增长306万元,增幅达32%……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建材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房地产业低迷,水泥市场需求萎缩;国内货币政策紧缩,水泥产业投资增速回落、工业利润增长放缓……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山水水泥的表现堪称同业中的异数。
红花绿草、碧水蓝天,是什么让山水水泥成为同业中的异数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及收获这个潜在成功的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但公司党委书记张德礼对山水的前景相当乐观,“我们的企业代表着行业发展的趋势,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
滨州山水是山东山水集团“做大水泥主业,实施东进西扩、南北辐射”发展战略的产物。企业坐落在滨城区的滨北办事处,2004年开工建设,年产量200万吨,占了全市水泥产量的半壁江山。从动工到投产,滨州山水只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在当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更让人惊异的是,企业投产之后人们并没有看到传统水泥企业标签般的烟尘滚滚、乌烟瘴气,相反,红花绿草、碧水蓝天,整个厂区俨然一个大花园。
“我们实际上是一个粉磨企业,水泥熟料全部来自淄博一个日产万吨的熟料基地,这里主要是粉碎石子、钢渣、粉煤灰等辅料,然后按比例调和。‘光磨面粉,不种麦子’,污染环节当然少了。”张德礼说,“更关键的是,我们采用的是最新的设备和工艺,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收尘工作,所以废气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现在,我们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设置了70多台收尘设备,不仅仅保证了各项环保指标,回收下来的粉尘处理一下就是产品,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新技术、新工艺,奠定了山水水泥市场竞争的巨大优势
如果参观一下滨州山水的生产流程, 每个人都会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留下深刻的印象。偌大的企业,全部才有90名员工,在车间里大家甚至见个面都难,要依靠手中的对讲机沟通信息。在企业的中心控制室,一排电脑监控着各个生产环节的运行,“这套生产线是集团技术中心自主设计的,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工艺操作、设备监控都由计算机集中控制,基本实现了生产集约化、数字化、自动化。”张德礼说,“滨州公司的运行情况,济南总公司可以通过网络一目了然。”
水泥产业是标准的高耗能产业。而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恰恰成为滨州山水引领行业趋势的另一亮点。“这还是体现在生产工艺上。”张德礼说,“一方面,我们在生产的主要环节配备了9台变频器和相应的补偿器,保证了用电负荷的最佳流量,避免了电能的无谓损耗。另一方面,我们对生产原料进行合理配比,按照规格分类研磨,这就大大减轻了设备的工作强度,降低了产品能耗。”
“国内同行一般单耗是每吨水泥用电40度左右,我们用电仅26度。”谢增才补充说。据介绍,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狠抓节能增效,滨州山水一年靠省电就能增收2100万元。
凭着自身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滨州山水在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上屡有斩获。“除了天津117大楼工程、河北沿海高速、滨德高速、黄骅港中铁等项目,我们还在去年3月份签下了京沪高铁廊坊到德州的两个标段。到现在,企业70%以上的产能是为京沪高铁提供低碱高标水泥。”谢增才说,“这些工程对产品质量和企业产能要求非常高,一般企业根本没有实力接下这样的单子。以前企业生产还有淡季旺季,现在手里的订单要做到明年,满负荷生产还供不应求。”
在同行们疲于应对市场变化的时候,滨州山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企业产能上。“通过创新磨机工艺,提高涡流选粉机选分效率,减少转换品种次数,加大对生产线设备的维护管理等措施,企业实现了电耗、料耗、台时等指标最优。”张德礼说,“现在,我们的月产能达到20万吨,年超出设计产能40万吨。”
变身“工业清道夫”,滨州山水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值得留意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让滨州山水生产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其为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值得我们留意。
“原先人们说水泥企业‘晴天是扬灰场,雨天是水泥厂’,污染太厉害了。现在大家给了我们一个新外号——工业清道夫。”由于生产线上所有的原料储库、输送设备都是封闭式的,其生产环节也全都在密封罐里进行,滨州山水从根本上杜绝了生产中粉尘的散发。“我们企业不仅不会产生污染,一年还能‘吃掉’兄弟企业产生的90吨工业垃圾,避免了这些废弃物对土地的侵害。”谢增才自豪地说:“周围很多热电厂、钢铁厂等产生的炉渣、煤灰都是我们的生产原料”。
滨州山水的另一项贡献,就是为周围群众拓宽了致富门路。“要保证每年200万吨的产能,就需要至少400万吨的运输能力保证。现在企业每天运输熟料、辅料、成品的专用车辆要300多辆, 80%以上来自附近村庄。有的村庄还为此自发组织了物流公司。”谢增才说,“除此以外,附近的东关、前郭等村子还投资上了超细矿渣粉生产企业为我们做配套。听说参与进来的老百姓人均年增收都在20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