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号,面对通用汽车仍然达不到奥巴马政府要求的整改方案,他们索性做出了让通用汽车总裁瓦格纳走开的决定。面对美国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颇受争议的救市对策,奥巴马的经济团队越来越没有耐心了。无独有偶,在法国,标志的CEO也被董事会解职。
从本质上讲,瓦格纳和法国标志总裁的离开,并不是经济环境压迫的结果,也不是政界滥用权利的结果,而是他们自己在战略上频频失误,放弃自己作为战略管理者职责所带来的结果。这种失职,在正常情况下,在还说的过去的业绩遮掩下,往往不被关注,但在经济危机下,就显得特别刺眼,导致人们再也难以容忍。这些没有战略思想,缺乏战略眼光,不能够带动企业实现革命性变革的领导者,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绊脚石,离开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在西方,战略的涵义,是企业从未来10到15年产业发展趋势与3到5年经济环境出发,进行现在的决策。当04-05年美国经济热成一片的时候,要求全球汽车工业的老总预见到三年后,会出现如此重大的经济危机,是过于苛刻了。但是,看不到新兴经济体蓬勃向上的发展,以及在汽车产业上突飞猛进的进步形势,看不到地球未来的能源短缺,并据此做出战略决策与战略调整,则同样不可接受。
在过去三年,没有在新能源上,积极投资,以替代越来越紧张的石油能源。没有针对全球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劳动力的竞争优势,采取积极的对策,是今天危机最大的根源。当总裁们,根据过去环境制订的战略计划,按步就班做着没有任何人有痛苦感觉的有限调整,并且尽可能利益面前,摆出一副老好人姿态的时候,烧毁自己交椅的火种已经播下了。这种四平八稳的缓慢创新,貌似是对现代资本主义重视人性原则的尊重,但是在本质上,却是放弃应付最重大商业挑战的失职。因为大家都清楚,在所有人都涌上一个本以超载桥梁的时候,没有采取严厉措施加以制止,就等于放任大桥垮塌,并葬送这些人的性命。
美国汽车工业其实在上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已经遭受了重创。由于没有节油的小型汽车,三大汽车集团在上次危机中,损失了780亿美金,相当于每个汽车集团都搞了一次阿波罗登月计划。但是,由于全球石油价格在1988年迅速回落到每桶八美金左右的水平,三大汽车集团还是循着老路推出了畅销的SUV,短期业绩的良好发展,迅速让美国人忘记了危机的痛苦,继续将注意点放在生产那些高耗油;大排量,安全系数较高,但使用体验未必有优势汽车。结果,十几年的低油价,使美国汽车人危机中曾经遭受的惨痛教训,被忘得一干二净曾经用重大创伤换来的教训也被弃之荒野。在全民SUV的盛宴下,美国汽车研发,特别在新能源方面的研发,陷入缓步不前的停滞状态,舒适型家用轿车的市场,也被视为鸡肋,而任由日本汽车几乎独占江湖。而与此同时,美国汽车工会昂贵而又低效率的薪酬体系,本来就难以调整,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更是被弃之脑后,而没有进一步的改造和创新。结果当所有人都放弃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职责,放弃为了未来竞争位置,而进行现在投入的基本职责后,危机来临,让美国汽车集团陷入濒死状态,也就变的非常正常了。而更加让人气恼的是,瓦格纳即使在经济危机时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职。他坐着专用飞机到华盛顿求助,被媒体讽刺为从飞机走下来的乞丐;在饱受诟病后,却无法逾越既得利益群体的羁绊,迟迟拿不出一个能够让美国社会看到希望的重组方案。这一切都表明,瓦格纳已经没有制定出有战略远见和社会责任的战略决策。而现状显然又无法维持下去,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只有请他走人了。
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导者来说,可以从瓦格纳身上汲取的教训是,企业家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在危机没有爆发时候所制订的企业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所决定的。真正职业的企业家,应当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认识并解决整个产业重大战略问题的远见与决心。
曾经在2004年下半年,有机会担任哈飞的战略管理顾问,那个时侯,与哈飞当时的董事长崔学文先生制订了一个做强微车、做精轿车的战略,规划在2007年,把2003年底实际上完成20万辆的哈飞销售,推到40万辆的规模上。在这个目标下,我们结合海尔的品牌战略模式,订出了运用价值特征品牌理论,实现轿车品牌超越发展的策略模式。然后,由于后来哈飞汽车的重组,这个战略规划被放弃了。而一个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思想与战略创新的企业,在竞争中的结果可想而知。原先规划的微车计划,被上汽柳州五菱实现了,而现在已经合并为一体的中航汽车集团提出的发展规划,却是在2011年达到40万辆,这个数字让我想起来04年制订的哈飞计划,真是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而且我可以断言,中航这个计划,实现起来也是很难的。因为,今天的中航集团,集哈飞与昌河两者的能力,似乎也达不到当年哈飞一家的水平,更何况我们还遭遇了经济危机。而这个目标,本身还是一个四平八稳,不追求疯狂增长的目标,这表明在这个计划背后,似乎中航汽车管理团队,并没有拿出一个超出整个汽车行业目前整体营销思想与品牌思想水平的创新战略。
无论是从我同哈飞的感情,还是从振兴民族汽车工业角度,在这种背景之下,这样的状态,我认为都必须改变。即中航汽车的领导,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整个行业目前的战略思想与营销思想出于什么样的状态,中航汽车超越竞争对手的思想与工具是什么,他们的理论工具与实践背景是什么。而且不仅是中航汽车,所有的中国企业家,其实都面临在危机下的一次理论创新的挑战。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模仿竞争对手操作方法,人云亦云的稳健操作,恐怕是无法摆脱危机带给企业毁灭性的影响了。
站在十年的时间维度中,中国所有汽车企业领导,都将面临着瓦格纳2005年的选择。
要么,根据市场情况,尤其是根据自己对未来中国汽车全球汽车的发展趋势判断,从思想、理论、体系、方法等角度,拿出创新型跳跃性增长方案,实现爆炸性成长。
要么在未来的三到四年后,被兼并收购,被资产重组。但其结果与瓦格纳一样,在嘲笑与批评中,黯然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