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自GB12676-1999 颁布以来,它的研究与制造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自动调整臂的制造商,其产品完全能够替代进口同类产品。如浙江“ 隆中”、苏州“仁和”、吉林“神驭”等。尽管如此,笔者通过对各方面的调查后认为:目前,我国自动间隙调整臂整体发展可以用“泛滥”二字来概括。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外,还有下列几点。
(1)制造商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基础低。这点可从自动调整臂结构上五花八门、结构和技术相差二三十年的产品同台竞争局面的现状上看出端倪。面对欧美成熟的自动间隙调整臂技术和无情的市场竞争,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吸收先进的技术用来发展自已。然而,国内大多数调整臂制造商,要么完全照搬国外同类产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么毫无继承的从零开始自我发展。无发展的继承和无继承的发展都是不明智的行为。
(2)没有统一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客观上助长了国内自动间隙调整臂混乱局面,误导了消费者对国产自动间隙调整臂正确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产自动间隙调整臂的健康发展。
自GB12676-1999 颁布以来,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巨大市场吸引众多的厂商加入。出于技术保密的目的,各制造商都各自为阵、互不往来。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统一的权威性的 “行业或国家标准”,也没有一家汽车业内大家公认的具备完善检测试验设备的机构。导致了“国产自动间隙调整臂”的奇形发展。笔者粗略统计:已上马自动间隙调整臂项目的企业不少于40 家,而且仍有不少跟进者。其中不乏经济与技术基础雄厚的企业,但更多的是即无经济基础又无技术基础的“寡头企业”,他们盲目抄袭,糊乱拼凑出产品后就以各种手段推向市场。这给“国产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行业带来极奇恶劣的影响。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为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自动调整臂国家或行业标准,更不用说权威检测机构了,从而形成了无评判标准的混乱局面,客观上助长了自动间隙调整臂的泛滥。如不能尽快扭转该现状,势必会进一步损害正规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及人身安全。
可喜的是,不乏一些眼光独到的较早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相关标准。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隆中企业在引进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项目的同时全盘引进了要求苛刻的美国汽车业相关标准。根据此标准并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制定了高于美国汽车业相关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自动调整臂技术要求》和《自动调整臂试验方法》。为了能让《技术要求》实实在在地在产品上体现出来,该公司投资近百万元建立了完善的试验室。
其试验项目覆盖了美国汽车业相关标准中全部的八大项目,它们分别是:调整力矩、回差检测、极限温度试验、防腐试验(盐雾和海水)、调整功能耐久性试验、粉尘试验、静强度试验、动态试验,另外还增加了疲劳耐久性试验。近日,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应国内某著名汽车厂家技术中心的邀请共同起草“自动调整臂标准”,并准备申报国家标准。
(3)用户特别是车桥制造商与整车企业缺乏“从整体匹配的角度来客观认知自动间隙调整臂”的科学观念。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后发现: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自动调整臂,大多数整车厂试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大多数都是制动系统本身质量问题导致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匹配分析,与车桥制造商及主机厂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从而使包括自动调整臂在内的制动系统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没有适当质量的制动系统,片面强调自动调整臂的好坏,是不科学的态度。它带来的结果必是阻碍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受伤害的只能是车桥制造商或主机厂自己。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动调整臂国家标准”,正确引导国内制造商选择优秀的产品结构,自动调整臂制造商与用户(车桥制造商与整车企业)也要抱着对已对人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整体提高汽车制动系统的综合质量,在推动我国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任何推迟、阻碍新标实施的行为,都只会推迟、阻碍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