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东风自主乘用车项目的报道屡见报端,而所谓的“谍照”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媒介渠道散发出来。
在自主产品研发进度上,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一直遭国人诟病。诸多行业评论中,一汽一直处于舆论的浪尖,毕竟作为共和国长子国民对其的期待和希望更大,受及一汽的“庇护”东风很自然的被“遗忘”在一个角落。国内三大汽车集团,虽然一汽奔腾、上汽荣威、上汽名爵虽然仍然顶着不少舆论的非议,但终究解决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只落下东风一家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彷徨着。面对吉利、奇瑞、比亚迪这些小自主企业近年来的优异突出的表现,作为国家扶持的三大集团之一的东风却显得碌碌无为。
经历了19年的自主品牌苦旅,东风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不过,“双燕”飞出,只是消解东风作为国内三大(一汽、上汽、东风)唯一没有自主品牌的尴尬,对于市场而言它还是一个未知数。东风风神——东风自主新品牌,终于在东风汽车集团成立40周年的时候给国民带来一丝希望,为了突显对自主产品的重视,东风甚至还将在3月下旬举办盛大的自主品牌发布会。按官方说法,“东风风神品牌名称的确定,标志着东风这家大型汽车集团正式吹响了大规模进军自主品牌轿车市场的号角,这一年刚好是东风汽车集团成立40周年,同时也是建国60周年。”
面对残酷越发残酷的竞争市场,研发新车易,拓展市场难,东风风神真能“吹响大规模进军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号角”,让东风摆脱“碌碌无为”的帽子?
也许笔者偏见,东风汽车集团在笔者的印象中一直犹如“扶不起的阿斗”。在近二十年的“市场换技术”道路上,东风汽车也是走得最彻底的汽车集团,从日产到PSA再到本田,在东风整个轿车体系王国里,好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出现过“双燕”车标,即便是被喻为老三样的“神龙富康”都是悬挂着雪铁龙标志。
也正因为东风集团的乐不思蜀,豪不客气的解散了自己原有的设计团队成就了奇瑞的发展;也正因为东风集团的不思进取,让日产的总裁戈恩豪不客气的讽刺了一番;但即便如此东风仍我行我素,自我陶醉在合资的幸福土壤里。东风更多时候就象算盘珠子一样,推一步走一步。记得06年,中国汽车行业各大企业都取得不错成绩的时候,被逼无奈的东风也“适时”推出东风轿跑车以证明着自己的实力,但看起来有点象吉利中国龙的东风轿跑车总有一种敷衍世人的感觉。
历时四年,累计投入达120亿元的东风新自主品牌——东风风神将于3月正式发布,首款车型定于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上亮相。也许在东风看来,集百万台生产能力和合资人才的优势,东风风神应该可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位置。
但是,造导弹易,造汽车难,难就难在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成本管理方面。
单从目前所公布的自主产品照片上来看,东风风神新产品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象奔腾更象铂锐,作为“一款面向全球市场开发,借鉴欧日造车理念,吸纳欧洲成熟的底盘技术,由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打造而成的新车”,能够在国内市场找到似曾相识的车型看来也的确不容易。
在品牌塑造方面,很显然东风还没找到合适的产品诉求,虽然东风的“双燕”标志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很多国民的消费心中,“双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东风重卡,而作为第一款东风着力打造的自主乘用车品牌,东风又将给其赋予什么样的品牌内涵?至少目前还不得而知。
品牌的塑造关键要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形象,尤其对于弱势品牌而言,赋予新的品牌理念显得由为重要:一汽奔腾史上第一次“真人碰撞试验”撞进了消费者的心,安全立刻成为该产品的品牌诉求;荣威的英伦形象也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了合适的介入口;而“十八个不”理念的狂轰乱炸则成就斯柯达明锐的市场地位。东风风神,又能给我们多少期待?
也许在东风看来,风神的底气有三:工厂产能、营销网络、技术储备。但在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市场虽然成为世界少有的亮点,但也在艰难前行着,众多合资和自主企业都已经将焦点转战到中国汽车市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东风风神又有多少胜数?而又有多少经销商企业在如今经济大萧条的前景下,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东风引以为傲的营销网络上?虽然东风第一台自主品牌1.6L发动机在技术中心襄樊发动机试验室已经点火成功,但东风风神首款轿车的发动机仍选择PSA应用在标致307上的发动机;在变速箱方面,采用日本Aisin自动变速器、法国MA手动变速器等,东风集团的技术储备什么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或许笔者应该改正一下固有的思想,应该期待东风风神的出现能够给东风集团带来一个新的气息,不一样的东风。
不过三岁知八十,无论从技术、管理实力还是在品牌营销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东风留给我们的都不是信心和希望。由此,笔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只希望这款拥有“正向的、严谨的、符合国际开发惯例研发流程,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有20个研发团队、包括5300名研发人员在内的12000余名技术人员,其中直接参与项目的研发人员达1100人”的东风风神能够走得远一点。
希望,这一百多个亿砸到市场上还能看到点“水花”。
注:虽然在此之前东风也推出过小王子\景逸等车型,但是在车型\影响力\量产数量等方面都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乘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