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的利润一压再压,开始进入微利时代,大多数汽车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上来,这就要求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物流不仅要满足生产需求的目标,而且还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最快的反应来适应变化。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作为汽车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价格持续增长,致使汽车制造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竞争以及自身的库存等压力,迫使汽车生产厂家降低价格,到2007年2月为止,几乎所有汽车开始大幅下调价格幅度达10%以上。零件供应是汽车供应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公认为的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最关键环节,零件的供应物流模式是汽车生产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正确选择零件供应物流的模式,能够使汽车生产商更好地维持生产、降低成本,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现行的汽车零件供应物流模式,在基于传统的普通模式下,从全球的大汽车厂商的实践中,衍生出以下几种模式:
集货中心模式:这种模式是先将来自大量供应商的零部件集中起来,再向汽车总装厂送货。一般来说,汽车厂商将这项集货的工作分包给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按事先约定好的频率(如每周、每天)进行配送。零部件首先要送到集货中心,在集货中心根据各个汽车总装厂的需求进行组合,然后配送给各地的总装厂。
作业现场配送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服务商先将零部件送到总装厂附近的一个配送中心,而不是直接送到总装厂。其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工厂零部件的内向物流。对于汽车厂商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零部件,可以迅速送达,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车辆在工厂的拥堵。此外,还可以在配送中心进行额外的增值作业。
供应商园区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汽车总厂附近建立供应商园区,主要的零部件制造商集中在园区内,根据总装厂主生产计划的安排,将主要组件按需求的先后顺序送往总装厂。对于供应商来说,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身组件的组装,送到总装线上的需求点。
模块化模式:前面几种模式主要是围绕着物流渠道进行的改进,而不涉及对物流对象的改进,也就是说,都是将大量的零部件配送给总装厂。模块化设计大大减少了汽车厂商的组装作业,不同的汽车模块组合也为客户带来了更多的多样化。组装作业的减少意味着从客户订货到交货的提前期缩短了,能够更加迅速地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响应。现在“同步供应”这一术语来说明供应商不仅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正确质量的汽车模块,而且要与组装厂商实现实时化运作,并逐渐过渡到零库存。
外包模式:外包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基于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整条零件供应链的上、中、下游统一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以及物流信息共享,实现跨组织的物流管理,组织管理形式。
通过采用外包模式,汽车厂商所需的零件供应物流服务只需与外包的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就可以实现。一方面,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协调难度;另一方面,降低了中间控制的风险,减少了库存成本。采用外包使汽车整车厂的JIT生产得以更好的实现,同时也整合了社会资源。
以上各种零件供应物流模式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模式的利弊,使他们能够优势互补,兼要考虑成本、环保、保密性要求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些核心零件,其技术含量较高,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时,可以采用传统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