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50身上,可以看到一汽从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反哺在自主品牌上,转变为良好的市场效应。而奔腾品牌开始被市场认可的原因,就是源自这一点。尤其是质量和安全,在消费者当中已建立了不俗的口碑。如果说B50给A级车市场带来的是高性价比新的标杆的话,那么,其背后则体现了“国家队”综合实力正转变为竞争优势。有鉴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B50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奔腾B50将承载什么?
从发布到下线再到上市,奔腾B50在预热了很长时间终于在5月16日踏上了“销售之旅”。这就像是一个等待许久的庆生一样,需要一种仪式来表达,或是祝愿。
对于这款车的设计和性能以及制造,通过几个月的密集型传播,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探的了,乘下的最后悬念就是价格。事实上,对于媒体来说,上市新闻发布会的意义也就成了最终价格揭晓的仪式。
作为一路跟随B50活动观察过来媒体记者,对于这款车的包装和传播,以及最终赋予它的“使命”,做了认真的采访和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策划和表现及效果都达到了国内新车销售之前预热的一流水平,而且很有创意,其规格并不逊色于合资和进口车的包装,仪式的水平也不低。由此透露出当下本土汽车的商业意识和营销手段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看得出,在这款车上,一汽集团寄予了厚望,表达了很大的决心。尤其是所公布的五款车的价格区间(9.88—12.58万元),在当下10万级左右的家轿轴线上颇具很强的冲击力,引起媒体反响并不奇怪,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这是个杀手”;而在业内看来,这是自主品牌拉开了一个新的竞争时代的开始。
当B50的所有秘密都被揭开之后,等待的就是市场的检验。尽管此车拥有很多故事可说,就连厂家高层领导上台致词时都变成了“诗人”,抑制不住激动,用“梦想·奔腾”尽情描述,或用“奔腾·梦想”来赞美,借助高科技影像技术诠释了一汽人的心中期许。这都不为过,问题是,在今天汽车进入充分竞争的时候,B50上市所提供的意义值得关注。
纵观一汽十多年来在自主品牌上的努力和付出,B50是值得期许和期待的一款车型。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执着的梦想,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红旗到奔腾,由贴牌到创立,再从豪华到普通,一汽的轿车自主是背负着历史,面对市场的压力,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抉择。这就是说,是奔腾让一汽找到了“感觉”,理清了思路,看到了希望。由此应运而生的B50,可以看作是一汽集五十年造车经验的倾心之作。正如三十年前饶斌所设想的那样,“干轿车还是寄希望予一汽和二汽。”用今天的话说,是“大厂造小车”的思路。即“国家队”应肩负起为民生造车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绕了很大的圈子,其中免不了折腾,本土大企业才踏上了“为民生造车”的征程。尽管有些晚,但毕竟还是起步了,A级车市场终于有了“正规军”的介入。
这就是B50上市不同不同凡响的意义之所在,其次是,它将掀起市场波澜,加快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
从B50的性能和配置来看,是A级车中最具竞争力的车型之一,可谓“一身名牌”(马6平台,大众发动机,知名零部件配套),是典型的“B级车性能,A级车价格”的思路。由此,打出了“1.6L之王”、“全面越级”的牌子,旨在颠覆老三样,超越新三样,扯起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大旗。这一点,毋容置疑,B50是与马6(睿智)、奔腾B70共线生产,享有同一个平台(研发、底盘、车身、工艺)的优势,“用B级车的标准打造A级车”。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这款车就备受业界的关注,消费者也注意到这款车的价格。对一汽,B50是一款战略车,而对市场,它将改变现有的自主品牌(A级车)的生存状态,终极“低端就是低质”的历史,开始与合资品牌叫板。故有人说,B50的直接竞争对手不是本土汽车,而是韩系车。
在B50身上,可以看到一汽从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反哺在自主品牌上,转变为良好的市场效应。而奔腾品牌开始被市场认可的原因,就是源自这一点。尤其是质量和安全,在消费者当中已建立了不俗的口碑。如果说B50给A级车市场带来的是高性价比新的标杆的话,那么,其背后则体现了“国家队”综合实力正转变为竞争优势。有鉴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B50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